刘登翰 官方网站

http://liudenghan.zxart.cn/

刘登翰

刘登翰

粉丝:251235

作品总数:77 加为好友

个人简介

艺术简介 | 刘登翰福建厦门人,祖籍南安。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。现为:厦门大学两岸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专家委员,福建师范大学两岸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教授。曾任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、研究员,福建师...详细>>

艺术家官网二维码

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

艺术圈

作品润格

书 法:

国 画:元/平尺

匾额题字:

拍卖新高:

联系方式

艺术家官网负责人:小张

邮箱:artist@zxart.cn

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,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。

静水深流翰墨有“象”——《登翰墨象》赏读

 

/ 方小壮

 

刘登翰老师的书法作品集——《登翰墨象》,在200至2012年间已经连续出版了三集。三集的《登翰墨象》实质上折射出一个集诗人、作家、学者于一身的书家,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内,对传统书写方式与传统笔墨现代表现形式的不懈追求。以三集的《登翰墨象》为文本,刘老师的书法创作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:其一,延续传统创作秩序的方式;其二,表现水墨奇妙交融的方式;其三,追求亦书亦画意象的方式。

 


刘登翰 | ·文天祥《文天祥》 | 2011年

 

其一,延续传统创作秩序的方式。以初集的《陶渊明·五柳先生传》、《辛弃疾·丑奴儿》,二集的《屈原·山鬼·国殇》、《岳飞·满江红》,以及三集的《白居易·琵琶行》、《李白·行路难》、《杜牧·阿房宫赋》诸作品为代表,这类作品以传统的卷轴为主,尺幅大都较大,字数也较多,贯串三集的《登翰墨象》,成为刘老师书法创作的“重头戏”。这类作品不论字法、笔法还是章法,均延续了传统的书法创作方式,而在用笔方面尤为显著。比如反捺的写法,用笔起收,均合乎矩度,试比较“破”与米芾“復”末笔的反捺写法,能见一斑。

 


米芾书法作品

 

    刘老师的书法起于中学时代,其用笔首先得于当代著名的书家罗丹。吕良弼先生在《忆登翰中学时代二三事》一文中回忆道:

 

“当年中学生中,少见有藏书的。我到过登翰家里,他的卧室有一个小书架,摆满图书。那些书大都用纸包起书皮,用“罗丹体”的毛笔字写上书名,并盖上“登翰书屋”的藏书印。”

 

罗丹(1904~1983,原名桂秋,字稚华,号慧印居士),福建省连城县人,是新中国成立后颇具影响的书家书名在福建闽南的厦门一带尤著。最能代表其水平的“隶楷”书作品,熔“颜体”的雄强和汉隶的秀逸于一炉,用笔刻意颤擎提按,在抒写中表现金石气息,书风苍劲奇肆,迭宕多姿,世称“罗丹体”。刘老师借鉴罗丹的用笔方法,体现在书写过程中用笔的颤擎抖动。

 


罗丹书法作品

 

影响刘老师书写用笔的另一位书家是郭沫若。

 

郭沫若(1892~1978,字鼎堂,号尚武),四川乐山人,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、诗人、历史学家、剧作家、考古学家、古文字学家、社会活动家,也是现当代负有盛名的书法大家。其书以行草见长,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,世人誉之“郭体”。

 

“郭体”行草书用笔,起止劲疾,行笔因多中侧锋转换,导致提按颤擎明显。刘老师曾多次提及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,因研究早期郭沫若新诗,而对当时流行的“郭体”书风颇多关注。文革期间落泊在小城明溪,被迫噤声,山城能书者不多,便被招令抄写大字报,有意无意间就模仿起“郭体”。可见,“郭体”行草书用笔,也对刘老师的书写产生影响。但较之“郭体”,因刘老师笔端蓄墨较多,行笔的节奏相对迟匀,故提按抖动的幅度增大,一唱三叹。试比较刘老师竖画用笔与“郭体”的竖画用笔,可窥个中堂奥。

 


 

郭沫若书法作品

 

颤擎抖动,指的是书家在书写过程中,为表现笔画涩拙古茂的金石气息,而主动采用的一种用笔方法。这种用笔方法,为清中叶后兴起的“碑派”书家广为接纳,并延续至现当代书家的书法创作中。综观三集的《登翰墨象》,因刘老师的书法创作以行草书为主,又目染“郭体”行草书风,故而受“郭体”的用笔甚或结字的影响更为直接。

 


刘登翰 | 《秋水无痕》 | 墨象书法

 

其二,表现水墨奇妙交融的方式。以初集的《墨象》、《金石有声》、《起舞弄清影》,二集的《快雪时晴》、《四时烟雨半山云》、《参石悟道》、《山色有无中》,以及三集的《云烟入画》、《得意忘形》、《禅风墨韵》、《雨夜花》诸作品为代表,这类作品以淡墨为主,或是先蘸墨后蘸水,或是先蘸水再蘸墨,在着意表现水墨奇妙交融的同时,熔汇了作者的“象外之言”——即作者自谓的“墨象”。刘老师在《禅风墨韵》的跋语中透露了这种心声:

 

“墨之有象,在水。以水化墨,以墨写线,水墨相侵。在宣纸上游走,如鱼出清溪,岚升幽谷;白云苍狗,幻化万千。余每书数纸,均无可重复。心虽有寄,韵自天成。字中有象,象外有言,是为禅乎?”

 


刘登翰 | 《我月痕》

 

固然,作者这种“象外之言”的追求并不是单一的。如《参石悟道》表达的是“石不能言,却可参可悟”,《得意忘形》表达的是“有感于现代艺术创作”;又如《四时烟雨半山云》表达的则是对人生一段难忘经历的追忆

 

“余曾下放明溪,有村名曰“天上岗,或称“云中帐”,乡居景色如许,迄今已近半个世纪,恍然仍如梦中。”

 

而《快雪时晴》表达的毋宁说是对经典的礼赞……

 


刘登翰 | 《云烟入画》 | 墨象书法

 

    其三,追求亦书亦画意象的方式。以初集的《山水》、《太极》,二集的《春夜喜雨》、《家山》,以及三集的《大象无形》诸作品为代表,这类作品以前两类的创作为基础,以象形文字或有“意象”的文字为具体形态,以水墨交融为表现意趣,写山如山,写水似水,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并体现个人的情感宣泄,从而带上浓厚的“现代书法”特质。

 


刘登翰 | 《春夜喜雨》 | 墨象书法

 

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,经济生活的变革和政治思想的解放,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传统书法创作追求单纯的稳定、和谐和秩序,而力求在创作中打破传统的限制,实现自我超越,并表现当代人的心境和审美追求。由此,运用书法的形式,以展示书法的元素和宣泄艺术家情感为要务的“现代书法”应运而生。“现代书法”采用多种富有新意的表现形式和手法,以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熔铸书法意象,作品似书非书,似画非画,极具视觉冲击。刘老师这类作品的表现形式,显然受到“现代书法”的影响,虽然这类作品在其创作中比重不大,但其创作态度却是严谨认真的。秦岭雪先生对此曾经作过较为中肯的评价:

 

“《登翰墨象》的创作是十分严谨的,苦心孤诣,一丝不苟,每个字都有迹可寻,符合传统的汉字书写的规范;在笔划的运动以及墨色的变幻中着意细节的丰富,作品的整体结构极度讲究虚实相生,力求平衡;在巨幅的淡墨书写中也未能忘记浓墨题款。对称的观念,太极的合二为一的观念,阴阳互补的观念,在登翰先生是根深蒂固的……”

 


 

刘登翰 | 《积水空明》 题诗 ·苏轼《记承天寺夜游》 | 墨象书法 | 2016年

 

值得可喜的是,近年来刘老师依然固守砚田耕乐,并探索以色彩入墨,表现水、墨、色彩奇妙交融的瑰丽幻境,作品美轮美奂。这一探索可视为以上三类创作的延伸和扩展。

 

最后,祝刘老师艺文两进,青春永驻!